2022年10月10日《鹽阜大眾報》第3版
十年深改,“三農”巨變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“三農”領域以改革之深廣謀發展之長遠,持續深入推進的農村改革如一江春潮奔涌,沖破發展堵點卡點,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紅利。
這十年,農村承包地“三權”分置制度體系初步確立,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理順了,農業生產有了強勁動能;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,產權放活了,為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撐;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,更多小農戶搭上了現代農業快車;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,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……
這十年,鹽城堅決扛穩農業大市、糧食大市責任擔當,始終堅持把“三農”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,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,持續深化農村改革,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全市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、發生了歷史性變革,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制度框架基本形成,實現良好開局,鄉村振興實績水平考核連續兩年全省第一等次,高標準農田建設、富民強村幫促、促進鄉村振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3項工作以市為單位獲得省政府督查激勵,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在鹽阜大地徐徐鋪展。
特別是今年以來,我市全面落實中央和省關于糧食生產系列決策部署,堅決擔起“勇挑大梁”重大責任,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,著力打造東部沿海大糧倉,積極為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出鹽城貢獻。積極克服高溫干旱、疫情防控、農資價格上漲等多項不利因素疊加影響,今年全市夏糧生產實現面積、單產、總產、效益“四增”好成績,小麥總產、效益創歷史新高。全市夏糧播種面積667.7萬畝,夏糧總產51.8億斤,夏熟小麥、大麥、油菜攻關田畝產均刷新全省歷史紀錄,夏熟糧油豐產豐收。當前,全市秋糧生產形勢總體平穩,水肥管理、病蟲害防控、防災減災等關鍵措施到位,有望再獲豐收。全市上下緊盯全年糧食穩產高產目標,把“三農”壓艙石夯得實之又實,積極助穩經濟大盤。
由大做強 農業邁向高質高效
“今年小麥畝產525公斤,比去年多25公斤。種地十多年,這季小麥畝產最高?!?0月2日天氣晴好,站在建湖縣顏單鎮千畝稻田田頭,看著長勢喜人的水稻,盤算著全年“豐收賬”,種糧大戶徐正青心里樂開了花。
“現在種田條件越來越好,收益也高。去年8月,村里開始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,最受益的當然是我們這些種田大戶?!睆淖畛醭邪?00畝地,到前兩年成立蔬菜種植家庭農場,承包下660畝地,種了10多年地的崔友祥同樣越干信心越足。
糧食安全是“國之大者”。作為全省唯一連續三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表彰的設區市,鹽城多年來以全國0.18%的土地、0.61%的耕地,生產了約占全國1.05%的糧食、0.7%的肉類、1.93%的蔬菜、1.8%的水產品和2.6%的蛋類。積極培育壯大糧食、生豬、蔬菜、家禽、水產、林果等六大百億級優勢產業,萬畝特色優質農產品基地面積達72萬畝,農產品長三角地區銷售額達359.2億元,糧食等14個大宗農產品產量和規模居全省第一。
9月29日上午,鹽城市30萬噸糧食倉儲項目開工儀式在大豐港經濟開發區舉行。該項目列入省市“十四五”糧食發展規劃和市政府重點工程,是我市加快推進老舊倉容改造、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。項目總投資15億元,占地面積約450畝,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值百億元,將顯著提升我市高標準糧倉儲備規模,提高糧食安全應急保供能力,為全市鄉村振興、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。
以項目抓發展,以項目謀未來。今年以來,鹽城報省農業農村重大項目計劃新建項目165個,總投資191億元,年度計劃投資100億元。其中,計劃總投資60億元的射陽縣黃沙港國家中心漁港建設項目入選省重大項目清單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全市農業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,去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3000億元?,F有規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89家,較2012年增加325家,其中國家級9家、省級92家,省級龍頭數量全省最多,農產品加工產值之比由1.39∶1提高到2.44∶1。休閑農業、農產品電商等新業態加快發展,經營收入年均保持10%以上增幅,2021年銷售額分別達197.4億元、216億元,農業功能加快向生產、生活、生態全方位拓展。
產業興旺 農民腰包越來越鼓
金秋送爽,眼下正是冬棗收獲和熱銷的季節。在鹽都區學富鎮施灣村,一排排高效設施農業大棚里,一串串圓潤飽滿的冬棗掛滿枝頭。前來采摘、品嘗的游客,一邊體驗著“舌尖上的美味”,一邊盡情感受著田園之樂。
“在這里干干農活,既靠在家門口能照顧到小孩,一年又能掙到幾萬塊,已經很滿意了?!币恢痹诙瑮棽烧獔@做工的施灣村村民盛秀蘭說,自從引進冬棗項目后,村里很多人都實現了家門口就業。
農民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落腳點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全市上下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,如期全面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,農民收入保持強勁增長勢頭,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兩年實現翻一番,農村消費持續釋放巨大潛力。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從實現全面小康到邁向共同富裕,農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持續增強。
地區間的均衡發展向來是塊難啃的“硬骨頭”。鹽城黃河故道片區曾因地理環境因素,成為全市農業發展的“洼地”。在省委工作隊幫促響水、濱海兩縣基礎上,去年鹽城繼續從市直機關選派42名隊員組建市委駐阜寧、射陽富民強村幫促工作隊,重點幫促兩縣35個村。這些“駐村第一書記”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為目標,以增強造血功能為主線,以經濟相對薄弱村為重點,強化內生動力,挖掘自身潛力,加大政策助力,全面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,逐步建立經營靈活、管理有效、運行穩健、增收持續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機制。
射陽縣千秋鎮竹節居委會駐村第一書記季微微,在該村可流轉土地有限的情況下,另辟蹊徑,在濱??h陳濤鎮流轉500畝土地,啟動射陽第一個縣外“飛地”村級集體農場;海河鎮川彭村駐村第一書記于宇,遵循村里養殖黑山羊的傳統,利用科技幫促,與市農科院合作,成立川彭黑山羊養殖中心,摸索最優料肉比與最佳上市時間,有效規避市場價格波動;海河鎮同豐村駐村第一書記何永紅,主動爭取后方單位支持,在市直教育系統創造性開展消費幫促活動,將村里的農產品帶到城里銷售,銷售總額達230萬元……
脫貧攻堅完成之后,我市全面啟動富民強村幫促行動,實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,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。2021年,全市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4.02億元,村平64.3萬元,集體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上達80.6%。2021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049元,較2012年增119%,增幅連續10年高于城鎮居民,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,由2012年的2.17∶1縮小到2021年的1.68∶1。
宜居宜業 鄉村迸發強大活力
10月6日中午,天空中飄著淅淅瀝瀝小雨,落在池塘里,打在荷葉上,一棟棟白墻黛瓦的兩層小樓籠罩在煙雨中,構成一幅美麗的水鄉畫卷。響水縣雙港鎮豐大村一組潘銀霞家飄出陣陣飯香,飯桌上一道粉絲燒肉是他們家的必做菜?!胺劢z是村里粉絲坊加工的,原料就是自家種的紅薯,健康又安全,孩子最喜歡吃?!?/p>
2019年,興華村和豐大村兩村融合,合力打造新型農村社區——豐華家園,目前核心區600戶已全部建成。從30多年的老房子搬進兩層小樓,潘銀霞全家都很滿意,帶孩子閑余,潘銀霞還會在小區里的粉絲坊做工。從潘銀霞家出來,沿著寬敞的柏油路,走過一片池塘,就來到潘銀霞所說的粉絲坊。工藝展示廳、產品展示廳、品嘗間、冷藏間……一聯排赭黃色平房既展呈出粉絲制作全流程,又是一個小型粉絲加工廠。
“下個月是刨紅薯的好時候,全村的紅薯基本都要做成粉絲銷售出去,到時候我們這兒就要忙起來了,咱們生產的雙響牌粉絲可受歡迎哩?!迸硕飨槔^承了父輩制作粉絲的手藝,聊起制粉工藝,有著40多年制粉經驗的他如數家珍,“傳統制粉程序復雜,要經過20多道工序,費時費力,產量也低。機器代替人工以后,效率高了,產量也上去了?!?/p>
興華村和豐大村的紅薯種植、粉絲加工歷史悠久,紅薯種植也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,粉絲加工坊也有幾十家。作為當地新老融合典范,豐華家園還以“甜蜜豐華”為主題,按照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的目標定位,在社區內建有文化大劇院、村民議事室、體育健身館等功能區,周邊設有醫務室、學校、便民中心、農家宴會中心等配套,真正實現社區內群眾黨建有基地、讀書有學校、生病有處醫、活動有場所,村民素養和鄉風文明不斷提升。
既要稻谷滿倉,也要“詩和遠方”。自我市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來,曾經“灰頭土臉”的農村變成了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,“土里刨食”的農民也變成了春風滿面的新居民。目前,所有行政村完成綜合整治任務,行政村垃圾整治達標率達100%,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覆蓋率達100%,市域生活垃圾實現全量焚燒,縣級以上文明鎮、村占比分別達77%、63.58%,建成1個全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實踐創新基地和98個省級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,涌現出東臺甘港村、大豐恒北村、鹽都新民村等一批極具鹽阜特色的生態宜居美麗村莊。
十年,是一支進行曲,更是一首序曲。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農村改革,譜寫了新時代“三農”發展的華彩樂章,唱響了促進經濟社會全局發展的“三農”強音,也為喜迎黨的二十大奏響了鏗鏘樂章。實踐發展永無止境,深化改革未有窮期,鹽城“三農”工作將堅持以改革為帆、以發展為舵,在時代的波濤中破浪前行、再啟新程。
(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)
請輸入驗證碼